以下是关于基督教主要名词的专业性解释,内容基于教会传统、经典文献和神学研究,涵盖核心教义、实践术语及信仰体系关键概念。
术语 | 解释 | 提示 |
---|---|---|
上帝 | 基督教信仰的至高存在,被视为全知、全能、全善的造物主。三位一体教义认为上帝由圣父、圣子(耶稣基督)和圣灵三位格构成,但本质是同一神。 |
在《圣经》中,上帝常以“耶和华”(YHWH)的名称出现,如《创世纪》1:1。与其他宗教的多神论不同,基督教强调上帝的唯一性。 |
耶稣基督 | 基督教信仰的中心人物,被视为上帝的独生子和救世主。他的诞生、受难、复活与升天构成了基督教的核心教义。 |
《新约》记载耶稣的生平与教导,包括《马太福音》1:18的童贞女降生记载,以及《约翰福音》20:29-31的复活见证。其神性与人性的结合称为“道成肉身”。 |
圣灵 | 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格,被视为上帝的灵,赋予信徒恩赐、引导信仰并使信徒与上帝建立关系。圣灵在《圣经》中常以风、火或人物形象显现。 |
《使徒行传》2:1-4记载圣灵降临的事件。圣灵的工作可分为“恩赐”(如预言、医治)和“果子”(如仁爱、喜乐)两种类型,见《加拉太书》5:22-23。 |
教会 | 指所有信奉基督、接受洗礼并参与圣餐的信徒群体,被视为上帝的属灵团体。《圣经》中教会的描述涉及“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1:23)等比喻。 |
教会的组成包括信徒、牧师、长老和执事。五旬节派强调圣灵充满,而天主教会则强调教皇的权威。教会的标志是“十字架”与“圣餐”。 |
救恩 | 指通过耶稣基督的牺牲获得的罪恶赦免与灵魂得救。救恩的实现依赖于信仰(《罗马书》10:9)、悔改与洗礼等行为。 |
加尔文主义强调“预定论”,认为救恩是上帝主权的恩赐;阿民念主义则主张人可通过自由意志接受救恩。救恩的象征包括“新约”与“洗罪”的意象。 |
圣礼 | 基督教中的神圣仪式,包括洗礼与圣餐(最后的晚餐)。圣礼被视为上帝与人建立特殊关系的途径,具有象征与实际双重意义。 |
天主教承认七种圣礼(坚振、忏悔等),而新教通常仅承认洗礼与圣餐。圣礼的实施方式在不同教派中存在差异,如浸礼与洒水礼。 |
末日论 | 基督教对末日事件的信仰体系,包括耶稣的再临、死人复活、审判与新天新地的建立。重点经文见《启示录》21:1-4。 |
不同教派对末日事件有不同解读:持守“千禧年”观的教派认为耶稣将统治一千年,而“无千禧年”观点则强调新天新地立即建立。末日论与救恩概念密切相关。 |
恩典 | 上帝无偿赐予人类的救赎与祝福,超越人类能力范围。保罗在《以弗所书》2:8-9中强调“恩典出于神,不是出于行为”。 |
恩典理论在神学中分为“普遍恩典”(如自然恩典)与“特殊恩典”(如救恩恩典)。恩典与“律法”常形成对比概念。 |
原罪 | 指始祖亚当夏娃因悖逆上帝而带来的罪性,使全人类承受罪的后果。这一概念在《罗马书》5:12明确提出。 |
原罪理论在基督新教中占主导地位,而东正教更强调“堕落”的具体行为。原罪与“罪性”(人性本恶)的区分是神学讨论的重要议题。 |
属灵恩赐 | 圣灵赐予信徒的特殊能力,用于教会事工与属灵建造。包括说方言、智慧、知识、信心等十七种恩赐。 |
《哥林多前书》12:4-11详细列举了恩赐类型。五旬节派与福音派更强调恩赐的实践性,而改革宗传统可能更注重恩赐的属灵意义。 |
延伸说明:基督教名词体系包含三维度特征:1)圣经文本词汇(如“亚当”、“巴别塔”);2)教义概念(如“预定”、“拣选”);3)教会实践术语(如“敬拜”、“牧养”)。这些术语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教派中可能出现诠释差异,但核心教义始终围绕上帝、耶稣与圣灵的三位一体关系展开。
相关数据:根据《新约》记载的早期教会文献,耶稣被描述为“道成肉身”(《约翰福音》1:14),“智慧之子”(《马太福音》11:19)等多重形象。现代基督教宗派数量超过4.2万个(2022年全球宗教统计),但核心教义在《使徒信经》与《尼西亚信经》中具有一致性。
研究建议:理解基督教术语需结合原文语境。例如“末日”在《马太福音》24章与《启示录》中呈现不同侧重。建议参考权威神学辞典如《国际标准圣经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或教派官方文献。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