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的软文来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渠道,涵盖官方合作、用户自发创作、第三方营销机构介入等多种形式:
1. 官方品牌合作
抖音官方会与品牌方或广告主直接合作,通过星图平台(抖音的官方广告接单系统)匹配达人或机构撰写软文,内容通常以"种草""测评"等形式出现。这类软文需遵守平台广告标识规范,例如标注"广告"字样。
2. MCN机构生产
抖音头部达人多由MCN机构签约,机构会根据品牌需求定制软文,通过脚本设计、关键词植入、场景化剧情等方式实现软性推广。部分机构甚至会建立内容矩阵,批量生产同主题软文。
3. 自媒体代运营
企业雇佣专业内容团队代运营账号,软文以"品牌故事""行业知识分享"等伪装形态发布。这类内容往往结合热点话题或平台算法偏好(如悬疑式开场、黄金3秒法则)提升传播效率。
4. 用户UGC伪装
品牌通过激励政策(如佣金、样品赠送)鼓励普通用户发布体验视频,这类内容看似真实分享,实则隐含营销意图。常见于电商带货场景,通过"素人效应"增强可信度。
5. 跨平台移植
部分软文源自小红书、微博等平台的二次编辑,利用爬虫工具抓取高热内容后,结合抖音短视频特性进行改编。例如将图文测评转化为动态展示视频。
6. AI批量生成
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部分团队使用GPT-3等模型批量生成脚本框架,再人工润色。2023年抖音已开始通过"灵机"等AI工具辅助商家生成营销内容。
深层次看,抖音软文的泛滥与其算法机制密切相关:
推荐系统对"商品卡点击""停留时长"等指标的偏好,促使创作者刻意植入购物引导;
平台与阿里等电商生态的深度打通,形成从内容到交易的闭环链路;
巨量引擎等广告投放系统可精准匹配软文与目标人群画像。
当前平台虽要求标注广告内容,但大量软文仍通过剧情设计、知识科普等形式规避监管。2022年抖音共下架23.6万条违规营销内容,显示这一问题已成治理重点。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