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网络主播中存在一些涉嫌销售或推广假食物的现象,这类行为通常涉及虚假宣传、成分造假或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 虚假农家土特产
部分主播声称销售"纯天然农家自制"食品(如土蜂蜜、手工腊肉),实际可能使用工业流水线生产,并添加防腐剂或合成色素。例如,2023年浙江某主播被查出所谓"古法红糖"实为白糖加焦糖色素勾兑。
2. 保健品伪装成食品
将普通食品夸大宣传为"功能性食品",如宣称"某果冻可溶脂减肥"、"某饮料抗癌",这类产品往往未经药监局认证,可能非法添加西布曲明等违禁成分。
3. 进口食品造假链
通过伪造报关单、贴假标签等方式,将国产食品伪造成"澳洲奶粉"、"日本和牛"等高溢价进口食品。上海市场监管部门2022年曾查获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的假冒进口橄榄油直播间。
4. 虚假非遗/古法标签
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号销售劣质产品,如用现代香精勾兑的"古法酿酒",或机器压制冒充手工锻造的"传统铁锅"。
5. 实验室培养肉冒充真肉
个别主播将植物蛋白人造肉(如大豆蛋白制品)宣传为"实验室细胞培养肉",利用消费者对高科技食品的认知盲区进行高价销售。
行业监管难点:
直播带货的即时性导致取证困难
~- 跨境供应链使溯源复杂化
部分平台对食品类目审核标准低于传统电商
消费者识别建议:
① 查看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SC编码)真实性
② 警惕"疗效"宣传(《广告法》禁止普通食品宣传治疗效果)
③ 要求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如SGS营养成分检测)
④ 注意产品执行标准(如GBT 20977为糕点通则,若标称"保健食品"却执行该标准则存疑)
中国《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明确规定,网络食品经营者应公示经营许可证,主播明知食品虚假仍推广的需承担连带责任。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开展"网络净食"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直播售假行为。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