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 Kali Linux 时的分区是系统部署中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安全性和数据管理。对于大多数用户,推荐使用手动分区(Manual Partitioning)以获得更精细的控制。以下将详细介绍分区方案、步骤及相关扩展内容。
推荐的分区方案
对于典型桌面安装,一个简单且有效的分区布局通常包含三个基本分区:根分区(/)、交换分区(swap)和EFI 系统分区(ESP,适用于 UEFI 系统)。以下表格总结了不同分区的建议大小和文件系统类型:
挂载点 | 建议大小 | 文件系统类型 | 描述 |
---|---|---|---|
/ | 至少 30-50GB | ext4 | 根目录,包含操作系统和大部分应用程序。 |
swap | 物理内存的 1-2 倍(或至少 4GB) | swap | 虚拟内存空间,用于休眠和内存交换。 |
/boot/efi | 至少 512MB(推荐 1GB) | FAT32 | EFI 系统分区(仅 UEFI 模式需要)。 |
对于高级用户或特定需求,可以考虑添加独立的分区,例如将/home分离出来以便于数据备份和系统重装,或者为安全工具创建专用的/opt分区。
分区的详细步骤
在 Kali Linux 安装程序的分区阶段,选择“手动”选项。首先,确保磁盘有一个有效的分区表(如 GPT 用于 UEFI 系统)。然后,按照以下顺序创建分区:
1. 创建 EFI 系统分区(如果使用 UEFI):设置大小为 512MB 到 1GB,文件系统为 FAT32,挂载点为 /boot/efi,并标记为“EFI System Partition”。
2. 创建 交换分区:设置大小根据物理内存调整(例如,8GB 内存可使用 8-16GB 交换空间),文件系统类型选择“swap”,并标记为“swap area”。
3. 创建 根分区(/):分配剩余的大部分空间(至少 30GB),文件系统通常选择 ext4(性能稳定)或 xfs(适用于大文件),挂载点为 /。
4. (可选)创建其他分区:如 /home 分区,用于存储用户数据;或 /var 分区,用于日志和缓存。
完成分区后,确认更改并写入磁盘,安装程序将格式化分区并继续安装过程。
扩展内容:分区策略与最佳实践
文件系统选择:Kali Linux 默认使用 ext4,它兼容性好且稳定。对于高级用例,可以考虑 btrfs(支持快照和压缩)或 xfs(处理大文件高效)。
加密分区:为了增强安全性,建议对根分区或 /home 分区启用LUKS 加密。在分区时选择“加密”选项,并设置强密码,这可以保护数据在磁盘丢失时的机密性。
UEFI vs. Legacy BIOS:现代系统通常使用 UEFI,需要 EFI 系统分区。Legacy BIOS 系统则可能不需要 ESP,但需设置 /boot 分区(约 500MB)并标记为“bootable”。
性能优化:对于 SSD,启用 TRIM 支持(在 fstab 中添加 discard 选项)可以延长寿命。确保交换分区大小适中,避免过度交换导致性能下降。
注意事项
分区前务必备份数据,因为错误操作可能导致数据丢失。对于双系统安装,谨慎调整现有分区以避免冲突。使用 GParted 等工具预先规划分区布局可以提高成功率。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