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模型中的效果量(Effect Size)用于量化变量间关系的强度或模型中路径的实质性意义,超越统计显著性(p值)的二元判断。以下是其关键要点和扩展知识:
1. 标准化路径系数:
- 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强度,范围通常在-1到1之间。例如,0.5表示自变量每增加1个标准差,因变量增加0.5个标准差。标准化系数便于跨研究比较。
2. R²(决定系数):
- 衡量内生变量被模型解释的方差比例。R²=0.3意味着模型中30%的变异可由预测变量解释。多层R²可评估不同层次变量的解释力。
3. 间接效应量:
- 通过中介变量传递的效应,需报告具体比例(如总效应的40%)。可通过Bootstrap法计算置信区间验证其稳定性。
4. 标准化总效应:
- 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总和,反映自变量的整体影响力。例如,教育水平通过收入中介对幸福感的间接效应可能占其总效应的60%。
5. 比较性指标(f²):
- Cohen's f²评估某个预测变量的增量解释力,0.02、0.15、0.35分别对应小、中、大效应。适用于模型嵌套比较。
6. 测量模型效应量:
- 因子载荷>0.7表明潜变量对观测变量解释力强,组合信度(CR)>0.7、平均变异抽取量(AVE)>0.5说明测量模型效果良好。
7. 模型间效应量差异:
- 多组分析中,可通过约束模型与自由模型的卡方差异检验效应量跨组别的稳定性,ΔCFI>0.01表明效应存在显著差异。
8. 效应量的实际意义:
- 需结合领域基准判断,如心理学中0.2可能是小效应,但在医学干预中0.1的效应可能具有临床价值。效应量置信区间比点估计更能反映精度。
9. 与拟合指数的区别:
- CFI、RMSEA等反映整体模型契合度,而效果量聚焦具体路径,二者需结合使用。良好的拟合未必保证显著的效应量。
效应量报告应包含点估计、置信区间及解释标准,避免仅依赖统计显著性。在复杂模型中,需区分层级效应(如个体vs群体水平)并考虑跨文化一致性检验。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