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主机故障切换到备用主机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1. 故障检测与确认
部署监控系统实时检测主机健康状况(CPU/内存/磁盘/网络指标);
通过心跳检测、ICMP探测或应用层健康检查判断主节点是否失效;
触发条件应包含连续多次检测失败,避免误判导致抖动切换。
2. 切换执行阶段
手动切换需严格按照变更管理流程操作,避免人为失误;
自动切换须确保仲裁机制可靠,防止脑裂现象(如使用Quorum、STONITH技术);
VIP漂移需配合ARP广播更新,建议采用Keepalived或VRRP协议实现。
3. 数据一致性保障
数据库场景需确认事务日志同步状态(MySQL GTID/Oracle DG);
分布式系统注意检查副本同步延迟(Kafka ISR/Zookeeper ZAB协议);
存储层面确保SAN/NAS多路径配置正确,防止存储挂载冲突。
4. 网络拓扑调整
DNS TTL值需预先调低(建议300秒内)以加速解析切换;
负载均衡器需及时剔除故障节点(Active/Passive健康检查策略);
防火墙规则同步更新,避免新主机的流量被拦截。
5. 切换后验证
业务连续性测试(模拟交易/会话保持测试);
全链路监控指标复核(APM调用链跟踪);
数据完整性校验(校验和比对/数据库一致性检查)。
6. 回退预案设计
保留故障主机快照便于问题分析;
设置明确的回退时间窗口和指标阈值;
回退前确保备机数据反向同步至原主机。
扩展知识:金融级容灾系统通常采用"同城双活+异地灾备"三级架构,RPO(恢复点目标)控制在秒级,RTO(恢复时间目标)不超过30秒。云环境中可利用Availability Zones实现跨机房的自动故障转移,配合Chaos Engineering定期演练提升系统韧性。数据库层建议采用MGR或Galera等多主复制方案降低切换复杂度。
在容器化环境中,需特别注意StatefulSet的有状态服务切换策略,结合Operator模式实现自定义故障处理逻辑。存储卷应使用RWX模式确保多节点访问一致性,同时配置适当的Pod反亲和性规则避免单点故障。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