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个人或企业若需删除搜索引擎中的资料,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及平台规定。具体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如下:
1. 法律依据
- 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个人有权要求信息处理者删除其个人信息。若信息处理者未及时删除,个人可向网信部门投诉。
- 《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应采取措施删除用户要求删除的侵权信息。
2. 删除流程
- 联系网站源头:若信息来源于第三方网站(如论坛、新闻平台),需先联系该网站管理员删除原始内容。部分网站需提交身份证明或侵权声明。
- 提交搜索引擎删除申请:
- 百度:通过“百度用户反馈平台”提交删除请求,需提供URL链接及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法律文书)。
- 360搜索:通过“360搜索服务中心”提交申诉,需填写详细理由及证据。
- 搜狗:通过“搜狗站长平台”反馈,部分内容需提供版权证明。
- 法律途径:若平台拒绝删除,可向法院起诉,要求平台承担连带责任。
3. 注意事项
- 缓存更新延迟:即使原始内容删除,搜索引擎缓存可能保留数周,需等待系统自动更新或手动提交“快照删除”申请。
- 敏感信息处理:涉及隐私、诽谤等内容,可依据《民法典》第1024条主张名誉权保护,要求平台屏蔽相关关键词。
- 企业负面信息:企业需通过公关手段(如发布正面内容优化SEO)降低负面影响,同时向平台提交《内容不实声明》。
4. 技术补充
- Robots协议:网站可通过设置robots.txt文件禁止搜索引擎抓取特定页面,但已收录内容仍需手动申请删除。
- API接口:部分平台提供开发者API用于批量管理索引,但需权限审核。
5. 跨境数据问题
- 若信息涉及境外搜索引擎(如Google),需依据欧盟《GDPR》或美国《CCPA》提交请求,流程更复杂,可能需委托当地律师处理。
6. 长期监控
- 建议定期使用“品牌监控工具”(如百度指数、爱站网)追踪关键词,及时发现并处理新出现的负面信息。
中国互联网信息办公室(CNNIC)及各地网信办均设有投诉渠道,对拒不配合的平台可进行行政举报。实际操作中,举证充分、法律依据明确的请求更易被受理。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