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li Linux 域名区域劫持(DNS Spoofing)是一种针对DNS解析过程的中间人攻击技术,通过篡改DNS响应将目标域名解析到攻击者控制的恶意IP地址。以下是技术要点和扩展分析:
1. 攻击原理
利用ARP欺骗或路由篡改将自身设为中间节点,通过伪造DNS响应包(UDP 53端口)覆盖合法DNS记录。攻击工具如`ettercap`或`dnschef`可实时修改响应数据包的Transaction ID、QR标志位等字段,匹配受害者查询请求。
2. 常见工具链
- Ettercap:集成ARP毒化和DNS欺骗模块,支持图形化与命令行操作,可自定义劫持规则文件(`etter.dns`)。
- dnschef:Python实现的轻量级工具,支持正则匹配域名和指定虚假IP,常用于渗透测试中的场景模拟。
- bettercap:模块化框架,提供`dns.spoof`模块,支持通配符劫持和HTTPS流量绕过检测。
3. 防御对策
- DNSSEC:通过数字签名验证DNS记录真实性,需递归服务器与权威服务器共同部署。
- 强制DNS over HTTPS/TLS:使用加密通道传输请求(如Cloudflare 1.1.1.1),避免明文嗅探。
- 网络层防护:启用交换机端口安全、DHCP Snooping及动态ARP检测(DAI)阻止ARP欺骗。
- 客户端 hardening:配置本地hosts文件锁定关键域名,禁用系统缓存(`sudo systemd-resolve --flush-caches`)。
4. 高级攻击变种
- LLMNR/NBNS投毒:在局域网无DNS响应时,利用NetBIOS名称服务协议(UDP 137/138)实施劫持。
- ICMP重定向攻击:伪造路由器ICMP重定向报文,诱导受害者将流量转发至恶意网关。
5. 取证与检测
- 使用`tcpdump`抓取DNS流量,分析异常TTL值或非常规源IP。
- 监控本地ARP表(`arp -a`)是否存在同一IP对应多个MAC地址。
- 部署IDS(如Snort)规则检测异常的DNS响应速率或重复Transaction ID。
此类攻击可导致凭据窃取、恶意软件分发等二次渗透,在红队演练中需严格控制在授权范围内实施。企业环境中建议采用零信任架构和微隔离技术降低横向移动风险。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