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文共373句,2476字。以下为全文分段节选及扩展解析:
1. 开篇身世与志向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屈原以颛顼后裔自述出身,强调自身肩负的天命。先秦贵族常通过追溯祖先强化政治合法性,这与《诗经·大雅》的谱牒传统一脉相承。
2. 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诗中出现江离、芷、秋兰等18种香草,构建了"香草喻德"的隐喻系统。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指出此手法源自《诗经》比兴,但更系统化。
3. 政治失意的悲愤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荃"指楚怀王,屈原开创了以夫妻关系隐喻君臣的书写传统。唐代杜甫"天高皇帝远"、李白"美人如花隔云端"皆受此影响。
4. 神游天界的求索
"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这段描写折射出楚地巫文化特色,《山海经》中"虬龙"形象与之呼应。屈原创造性地将神话意象转化为精神困境的象征。
5. 结尾的决绝态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这种以身殉道的精神塑造了中国文人的气节范式。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屈原之人格,自足以千古"。
文本涉及三大核心议题:
时间意识:通过"日月忽其不淹兮"等23处时间意象,表现对生命短暂的焦虑
空间建构:现实-天界-故土的三重空间转换,开创了后世"游仙诗"的范式
政治哲学:"美政"理想包含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等主张,体现先秦儒家与法家的融合
东汉王逸首创"楚辞"概念,宋代朱熹《楚辞集注》将其纳入理学阐释体系。20世纪闻一多提出"屈原是楚文化祭司"说,拓展了人类学视角的研究。现存最早完整注本为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保留汉唐古注达万余言。
《离骚》的"兮"字句式、问答体结构、神话重构等特征,对汉赋"铺采摘文"、李白歌行体、乃至现代新诗都产生深远影响。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