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是清代学者 李毓秀 编撰的一本传统蒙学读物,其内容主要基于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 的思想编成。

《弟子规》 的编写以 《论语·学而》 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段话为核心,系统化地整理了儒家对弟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整本书的结构和条目均围绕《论语》的经典语句展开,并结合当时社会的教育需求进行深化与扩展。
| 参考著作 | 对应内容 |
|---|---|
| 《论语·学而》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作为全书核心思想,指导弟子的行为准则。 |
| 《论语·为政》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被用于阐述交友之道,强调待人接物的诚意与礼节。 |
| 《论语·颜渊》 | “克己复礼为仁”——影响了《弟子规》中对自我约束和礼仪规范的强调。 |
| 《论语·里仁》 | “见贤思齐焉”——被融入对品德修养的要求,鼓励子弟见贤而思齐。 |
此外,《弟子规》 的编纂也受到当时 传统礼教文化 的影响,注重对儿童进行 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的启蒙教育。其语言形式采用 三字一句,便于传诵和记忆,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工具。
近代以来,《弟子规》 被认为是 儒家思想通俗化、生活化的代表作之一,对中华文化传承起到积极作用。但需注意,部分学者认为该书过度强调等级秩序,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存在冲突。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