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扫描电子显微镜)组织形貌分析是通过电子束与样品表面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如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等)对材料微观形貌、结构特征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的技术。以下是其主要特点和应用描述:
1. 成像原理
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时,二次电子信号反映表面形貌起伏,背散射电子信号则依赖原子序数差异,可区分成分分布。成像分辨率可达纳米级(1-10 nm),景深远高于光学显微镜,适合三维形貌重构。
2. 样品制备
导电样品可直接观测,非导电样品需镀金或碳膜以避免荷电效应。生物样品常需固定、脱水及临界点干燥处理,金属或陶瓷样品可通过抛光、腐蚀等预处理凸显晶界或相结构。
3. 形貌特征分析
- 表面拓扑:观察裂纹、孔洞、台阶等几何特征,量化粗糙度或颗粒尺寸。
- 断裂分析:通过断口形貌(韧窝、解理、沿晶等)判断断裂机制。
- 镀层/涂层:评估厚度均匀性、结合界面及缺陷(如剥落、气泡)。
4. 成分关联分析
结合EDS(能谱仪)可实现微区元素成分与形貌的共定位,例如析出相成分鉴定或腐蚀产物分析。
5. 应用场景
- 材料科学:研究合金相变、复合材料界面、陶瓷烧结致密化。
- 生物医学: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植介入材料表面改性效果。
- 半导体:检测电路布线、缺陷定位或外延生长质量。
6. 技术局限性
高真空环境限制含水样品观测,电子束可能损伤有机材料。环境SEM(ESEM)可部分缓解此问题,允许低真空或湿润条件观测。
SEM分析需结合具体科研目标选择信号模式与参数(如加速电压、工作距离),并注意图像伪影(如边缘亮效应)的识别与校正。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