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圆弧协调编程实例及关键技术分析
在机器人焊接中,圆弧轨迹的协调编程需结合几何计算、运动控制和工艺参数优化,以下是具体实现方法和扩展要点:
1. 圆弧轨迹数学建模
参数方程定义:采用圆心坐标 \((x_c, y_c, z_c)\)、半径 \(R\) 和起止角度 \((\theta_1, \theta_2)\) 描述圆弧,参数方程:
\[
x = x_c + R \cos(\theta), \quad y = y_c + R \sin(\theta), \quad \theta \in [\theta_1, \theta_2]
\]
离散化处理:将圆弧分割为小段直线插补,步长通常为0.1°~0.5°,确保平滑性。
2. 机器人路径规划
坐标系对齐:根据工件坐标系(WCS)确定圆弧平面(XY/XZ/YZ),调整工具坐标系(TCP)姿态以保证焊枪垂直焊缝。
速度曲线优化:采用梯形或S型速度曲线,避免加速度突变,焊缝始末点降速至30%~50%额定速度,减少飞溅。
3. 多轴协同控制
外部轴联动:若工件旋转(如变位机),需同步机器人运动与外部轴角度,编程时使用协同运动指令(如KUKA的`RobRoot-External Axis`)。
协同误差补偿:动态调整各轴伺服参数,减少因机械间隙导致的轨迹偏差。
4. 工艺参数匹配
焊接参数动态调节:
- 电流/电压:根据圆弧曲率调整,大曲率(小半径)区域降低电流10%~15%,防止烧穿。
- 送丝速度:与焊接速度线性关联,推荐匹配公式 \(V_{wire} = k \cdot V_{weld}\)(k为材料系数)。
气体保护优化:圆弧拐角处增加气体流量10%~20%,避免保护不足。
5. 防碰撞与奇异点规避
奇异点检测:通过雅可比矩阵行列式判断奇异位置,编程时限制关节角范围(如ABB的`Singularity Zone`功能)。
碰撞域设定:在圆弧近工件区域设置虚拟围栏,触发应急减速。
6. 编程实例(以FANUC为例)
python
// 圆弧焊接程序片段
1: MOVJ P1 100% CNT100 ; 接近起点
2: ARC_START P2, P3, P4, 50mm/sec CNT50 ; 三点确定圆弧(起点、中间点、终点)
3: ARCON AMP=180A V=10V ; 起弧
4: ARCOF ; 收弧
5: MOVJ P5 100% CNT100 ; 退回安全点
> 注:`P2`、`P3`、`P4`需通过离线编程软件(如RoboDK)或示教器生成,确保三点不共线。
7. 离线仿真验证
软件工具:使用DELMIA或RobotStudio进行轨迹仿真,检查可达性、干涉及周期时间。
实际修正:通过激光跟踪仪测量实际路径,与理论路径对比,校准TCP和工件坐标系。
扩展知识:非理想工况处理
大厚板多层焊:将圆弧分段,每层偏移1.5倍焊丝直径,采用摆动焊接填充。
高温变形补偿:集成红外测温,实时修正轨迹Z轴高度(如±0.2mm阈值)。
焊接圆弧协调编程的核心是“轨迹精度-工艺适应性-系统协同”三者的平衡,需结合具体设备和材料特性反复调试。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