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创意编程与设计大赛是由青岛市教育局、科技局或相关机构主办的面向青少年及专业人士的综合性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培养参赛者的计算思维、艺术设计能力和跨学科实践能力。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说明:
1. 赛事目标与定位
大赛通常分为编程开发类(如算法设计、人工智能应用)和数字创意类(如交互设计、游戏开发、数字艺术),强调创新性、技术实现与美学表现的结合。参赛者需通过项目解决实际问题或呈现独特创意,体现"科技+艺术"的融合趋势。
2. 参赛组别与要求
中小学组:侧重Scratch、Python等入门工具,考察逻辑构建能力;
高校/职业组:涉及Unity、Processing、前端开发等专业技术栈,需提交完整作品文档(需求分析、代码注释、设计思路);
企业/团队组:要求商业化潜力,部分赛道可能对接孵化资源。
3. 评审标准的核心维度
技术实现(代码效率、架构合理性)、用户体验(交互流畅性、界面设计)、社会价值(如环保、教育等主题的应用场景)构成评分三角模型。往届获奖作品案例包括: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垃圾分类系统、胶州湾生态数据可视化平台等。
4. 备赛的关键资源
青岛本地高校(如中国海洋大学)常提供赛前工作坊;
可参考IEEE/CVPR等国际会议的设计规范提升作品专业性;
开源社区(GitHub、Kaggle)的算法模型复用需注意版权声明。
5. 延伸价值
优秀作品可能获得知识产权申请指导,或推荐至全国性赛事(如"互联网+"大赛)。青岛市近年来通过此类赛事推动"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获奖团队可优先入驻青岛国际创新园区。对教育工作者而言,赛事成果可关联STEAM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建议关注青岛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官网的竞赛专栏,通常每年3-4月发布章程,申报时需注意作品原创性声明签署与演示视频的录制规范。曾出现因未按要求提交GPL协议导致资格审查失败的案例,需特别留意。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