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编程教师目前在中国尚未有统一的官方职称评定标准,但根据教育行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和相关岗位要求,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的职务名称和职业定位:
1. 学前教育科技教师
部分幼儿园或早教机构将其归类为融合STEM教育的特色教师,负责将编程思维与积木编程(如ScratchJr、乐高WeDo等)融入游戏化教学,需掌握儿童心理学及适应性教学法。
2. 少儿编程启蒙讲师
多见于校外培训机构,侧重通过可视化编程工具培养逻辑思维,通常要求持有教师资格证及编程相关认证(如中国电子学会青少年编程等级考试辅导员资格)。
3. 教育机器人指导师
在机器人编程类课程中,教师需具备硬件搭建与图形化编程双技能,部分机构会颁发专项认证(如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的机器人教育师资证书)。
4. 早期计算思维发展顾问
高层次岗位可能涉及课程研发,需熟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设计符合3-6岁幼儿具象思维特点的编程活动方案。
行业现状中,大多数从业者属于合同制教师或课程顾问性质。部分省市试点将编程纳入幼儿园特色课程后,公办园可能出现"信息技术启蒙教师"的岗位设置。人社部2022年发布的《机器人少儿编程教育从业人员能力要求》团体标准,为行业规范化提供了参考框架。
未来随着学前教育信息化推进,该岗位可能向"幼儿数字化素养指导师"等新职业形态演变,核心能力需覆盖编程启蒙、数字安全教育和多模态交互设计等领域。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