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存储器是一类允许用户通过特定操作(如电信号、紫外线照射等)对其存储内容进行多次写入、擦除或重新配置的半导体存储器件。其核心特点在于存储数据的可变性,区别于掩模ROM等只能一次性写入的存储器。以下是主要分类及技术细节:

1. 按编程方式分类
- 电可编程(EEPROM/Flash):通过施加电压实现写入/擦除,如Nor Flash支持字节级操作,NAND Flash采用页式擦写,寿命约1万到10万次。
- 紫外线擦除(EPROM):需紫外线照射擦除,窗口式封装设计,典型型号27C系列,擦除时间约20分钟。
2. 按存储单元结构
- 浮栅晶体管结构:Flash存储器利用Fowler-Nordheim隧穿或热电子注入实现电荷存储,绝缘层材料多为SiO₂,厚度约10nm。
- 电荷捕获型(如SONOS):采用Si₃N₄陷阱层替代浮栅,制程可延伸至28nm以下。
3. 新兴技术方向
- ReRAM:基于金属氧化物阻变效应,读写速度可达纳秒级,三维堆叠潜力大。
- PCM:利用硫族化合物晶相变化,耐辐射特性适合航天应用。
- MRAM:自旋极化电流控制磁矩,无限次擦写,已量产28nm制程型号。
4. 关键性能参数
- 耐久性:工业级Flash约10^5次,消费级可能低至10^3次。
- 数据保持:85°C环境下EEPROM通常保障10年,Flash因电荷泄漏问题需定期刷新。
- 访问时间:Nor Flash读取速度70ns,NAND Flash聚焦吞吐量而非随机访问。
5. 应用场景差异
- 嵌入式系统:STM32系列MCU集成Flash用于固件存储。
- 固态存储:3D NAND通过垂直堆叠实现TB级SSD,QLC技术进一步提升密度。
- FPGA配置存储器:SRAM基需外接Flash,反熔丝型适合高辐射环境。
6. 可靠性设计
- 采用坏块管理(BBM)和磨损均衡算法(如FTL层)。
- ECC校验需应对位翻转,LDPC码在TLC/QLC中成主流。
这类存储器的技术演进直接推动了物联网边缘设备、AI推理芯片存算一体架构的发展,新型存储器正逐步突破冯·诺依曼瓶颈。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